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爱维 > 新闻观点
新闻观点

儒家智慧—中庸之道管理智慧(一)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儒家文化中,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以儒家学说为主的道德和伦理体系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以说中庸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而基于中庸思想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历代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和老百姓的道德追求最高水平。

中庸思想是力图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的方法和手段。所以中庸之道管理哲学迄今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和尊重,并对当今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着深远影响。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那样。

首先了解中庸二字的涵义,“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层意义:一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合乎标准;三指人心、内心的和谐境界。中庸之“庸”字一般解释为平常、日常。三国大学者何晏将“庸”解释为“常行之常”,朱熹说“庸者,平常也”,所以“庸”就是日常。

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并从大局观出发、谋求行动体系和谐共处的状态或达到此种状态的行动取向。这是中庸之道中最核心的意义,在其后儒家专著或论述中对此或有所演绎和发挥,但基本的核心内容不会改变。《中庸》中引述孔子的话说:“君子而时中”,孟子也把孔子“执中” 的思想与“权”和“时”联系起来。他说:“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坚持中道而不懂得权变,那就是僵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追本溯源,中庸的观念在我国上古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在周代的史书《尚书》中就有相关“中道、执中、行中”的记载,在《书·大禹谟》的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允执厥中,这里的“允”是诚信,“执”是保持,“厥中”就是中正的意思,允执厥中,讲求诚信,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其实就是中庸的意思,在故宫的太和殿里挂的匾额就是干隆题写的“允执厥中”,所以在尧舜禹时代,中庸思想就已经出现,并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这时的中庸观念主要体现在了政治方面。直到孔子才正式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中庸”一词最早由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但孔子中庸的功用体现在了伦理方面,成为衡量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这一点在《论语》中有较为直观的体现,将中庸观念融合在了各个方面。随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做出专著《中庸》一书,将中庸思想上升到了宇宙观的高度。又经过汉宋的儒生千百年来的不断发挥和引申,中庸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部分,最终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中庸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起源于《尚书》,提出于《论语》,成熟于《中庸》,发扬于后儒。孔子赋予了“中庸”在伦理观中极高的地位。“中庸”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了衡量君子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中庸思想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先人执政理念。尤其是孔子推崇的尧舜禹就是靠“允执其中”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中庸思想第二是来源于《周易》的思想。《周易》卦爻辞中的“中吉”、“中行”等概念,都与中庸概念同出一辙,《易·易辞上》中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也是中庸的意思,都有告诫人们要行为适中,走正道、用中之意。

中庸思想的这种无过无不及的理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最终上升为道德上“至善、至正”,政治上“至治”的思想境界。中庸的方法论代表了中国人主要的思维方式,由儒家所提出并倡导的社会行为规范构成了中国人主要的行为和治理方式。

段俊平先生为构皮滩水电厂讲授“中华文化智慧与企业管理”课程

段俊平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硕士、京麓书院创始人、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民建北京海淀文化委主任、曾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倡导将东方管理智慧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管理”新儒学应用理论,深受学术界与企业界的高度认可。在国内外300多种学术期刊和杂志发表数百篇论文,其中多篇文章被选为议论文范文,入选中小学选修课本及中考试题。著作《企业幸福力》、《传承的力量》、《大道行简》、《中国管理往事》、《从卓越走向中庸》等中国化管理专著,多次成为年度畅销管理类图书,影响深远。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