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文化中,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以儒家学说为主的道德和伦理体系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以说中庸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廉也是儒家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之一。“廉”作为古代为官者的品德,有清正、收敛、俭朴、明察等多重涵义。孔子说:“政者正也。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礼的构建,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礼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意识和规章制度,二是人与人的礼节礼仪。
《论语》中记载孔子与其学生子张的一段对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巳之,无愠色。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把“孝”当成中国人伦理道德的起点。对于何为“孝”,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为孝不仅是人们所说的喂养,因为动物也有喂养之举,孝更是一种敬养,是对长辈的恭敬之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企业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西方科学的管理方法一度让中国企业家眼前一亮。在引进西方管理方法后,中国企业家却又发现西方那一套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本土企业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面归之。”
在中国管理界,基本有一个共识,拥有西方科学管理知识不一定能管好企业,管理者必须同时具有中国化的管理方略和西方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称为优秀的管理者,才有可能管理好企业。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说的是孔子一生的行为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纵观一线的中国企业家,他们其实不乏孜孜以求的目标,不乏默默无闻的实干精神,也不乏在艰难困苦中奋斗的韧性,更不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子罕》,在《论语正义》的《申鉴·杂言下》中对这句话做了进一步阐述:“君子审物明辨故不惑,乐天知命故不忧,定心致公故不惧。”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